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西江怀古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如果这12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西江怀古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的文章。
(资料图)
篇1:西江怀古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江怀古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①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注】①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苻坚曾经有“投鞭断水”的故事。
(1)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3)诗歌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曹操缝囊填江,苻坚投鞭断流,多么荒唐与狂妄,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江上的渔歌、沙鸥、夕阳、明月依然。(2分)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3分)
(2)曹操、苻坚、范蠡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经不可一世、运筹帷幄,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只有长江依旧,好风依旧,物是人非。(3分)在历史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的淡淡的感伤之情。(3分)
(3)反衬,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吟咏的渔歌、江面飞回的沙鸥、东升西落的日月来反衬英雄智者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用典,曹操缝囊填江,何其荒唐;苻坚投鞭断流,何其狂妄;范蠡运筹帷幄,如今化为烟尘,诗人以此三位英雄人物之身前后世来抒发感慨。
借景抒怀,诗的颈联描写渔人咏唱渔歌、沙鸥万里飞旋、夕阳西下之景,与颈联内容构成对比,借以表达世间变与不变之理。
赏析
凭吊古迹时,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从而感受到“我”的短暂。所以,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悲哀、孤独、失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从古到今笼罩着那些敏感的诗人,使他们一登上山峦楼阁,一看见遗址陈迹,就会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感慨。杜牧《西江怀古》说: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当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篇2:杜牧《西江怀古》阅读答案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①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注】①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苻坚曾经有“投鞭断水”的故事。
(1)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3)诗歌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曹操缝囊填江,苻坚投鞭断流,多么荒唐与狂妄,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江上的渔歌、沙鸥、夕阳、明月依然。(2分)这些典故与第三联形成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3分)
(2)曹操、苻坚、范蠡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经不可一世、运筹帷幄,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只有长江依旧,好风依旧,物是人非。(3分)在历史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的淡淡的感伤之情。(3分)
(3)反衬,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吟咏的渔歌、江面飞回的沙鸥、东升西落的日月来反衬英雄智者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用典,曹操缝囊填江,何其荒唐;苻坚投鞭断流,何其狂妄;范蠡运筹帷幄,如今化为烟尘,诗人以此三位英雄人物之身前后世来抒发感慨。
借景抒怀,诗的颈联描写渔人咏唱渔歌、沙鸥万里飞旋、夕阳西下之景,与颈联内容构成对比,借以表达世间变与不变之理。
篇3:西江怀古
唐代 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赏析
人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登高望远、咏史怀古的诗歌总要带上一股浓浓的愁绪,仿佛凭吊历史古迹,眺望莽苍景色必然要“惆怅”。从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到苏轼那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乎让人读来浑身上下都裹了一层悲凉。
也许,登高极目时,总会让人感到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阔大,从而感受到“人”的渺小。凭吊古迹时,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从而感受到“我”的短暂。所以,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悲哀、孤独、失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从古到今笼罩着那些敏感的诗人,使他们一登上山峦楼阁,一看见遗址陈迹,就会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感慨。杜牧《西江怀古》说: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这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诗人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思索一些常人不愿意思索的问题或觉得不必思索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比常人更多地品尝到人生的悲哀。正像杜牧另一首咏史怀古诗《江南怀古》所说:“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句的潜含意义。其实,诗人是在叹息,纵然像秦始皇那样使“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一统帝国的伟人,如今又安在呢?井邑山川却仍然是老样子,并不因为一两个伟人而改变。杜牧另一首《题敬爱寺楼》里说:“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这“悠悠”就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悠悠”,并不是《诗经》中“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的“悠悠”。冯集梧注引《淮南子》:“吾日悠悠惭于影”,也是对的;日影是时间的标志,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之前,有谁能不惭愧自己的短暂生涯?在高楼远眺,又有谁能不怅叹自己的渺小?
《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西江月》,有几句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中的苍凉正是“人”对生存意义的困惑。同样,当读杜牧《西江怀古》时,便不由感到这个诗人当时眺望长江、缅怀古人,心里一定也在想人在无垠的空间与无际的时间里那尴尬的处境。
诗歌里有几类主题常常是老生常谈地被人反复吟咏,像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爱情与友谊),什么理想与事业,什么山水自然的美丽等等,千人道过来,万人道过去。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永恒、自然的阔大,也不知道有过多少诗歌写过这个主题,像《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咏叹调。可是,为什么诗人总是乐而不疲地反复咏哦,而读者总是不觉其烦地愿意捧读呢?这是因为这个主题永远牵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一个暗结,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活着就是要建功立业,那么当他生命结束化为黄土之后这功业又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人存在于世不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是一场戏,那么每个人似乎都成了牵线木偶式的傀儡。人生如果不是一场戏,那么表现了一番身手之后又由谁来评是说非?人生为什么只有百年之期,而宇宙却为什么永世长存?自人的角度看宇宙,那似乎是一个永远解不尽的巨大的谜,而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类,是不是会觉得人类像忙忙碌碌的蚂蚁或不知春秋的蟪蛄?于是,这个主题在人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原型”,每当这一原型出现,人心都会发生共鸣,因为古人也罢,今人也罢,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都有着这么一个心灵共震频率。
所以,当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篇4:金陵怀古阅读理解答案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数,一句一景,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篇5:春之怀古阅读理解答案
春之怀古阅读理解答案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天的名字,必然曾有这样的一段:在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时候所猛然感到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提问和回答:
1、本文从哪些角度写了“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
答:本文为了铺排春天的降临,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巧妙地用“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春天必然会是这样的”“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作为串联,多角度、多色彩、多层次地写尽了春天的妩媚和温情,同时也反复提醒读者不要忽略“曾经”所包含的潜台词。
2、第一段中“将冷面笑成花面”,其中“冷面”和“花面”各指什么?
答:“花面”是指鲜花一样的笑脸,应该是说雪融化了。
3、鸟为什么“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答:小鸟在广袤的天空下飞翔,徜徉在淡蓝色的微风中,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到达天空的尽头,所以它们无法得到准确得数字,作者自己也无法得到,所以“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篇6:西江夜行阅读答案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①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注】①露华:露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绘了月夜缓缓行船见到的美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B、第五、六句描写环境的寂静无扰,河水清澈,从侧面表现诗人品格的高尚。
C、第七、八句写季节变化,诗人夜里独坐,周围寒露渐生,打湿了他的衣衫。
D、最后两句写在暗夜与黎明的分际,突然传来一声鹤鸣,给人悲凉、恐怖之感。
16、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张子寿(张九龄)首创清澹之派”,“清澹”即“清淡”,请简析本诗“清澹”的特点。(6分)
答案
15、D。“给人悲凉、恐怖之感”错,诗人用早上鹤鸣一声,来反衬思乡情意。
16、诗歌“清澹”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澄潭”“月”“露华”等意象营造的.意境清幽、恬静;
②抒情主人公具有清高的特点;
③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没有浓重的悲伤,只有淡淡的忧伤;
④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悠悠”“切切”等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何3点得6分,从结构、艺术手法等其它方面分析,只要言之成理,都可酌情给分。)
诗意
漫长的夜啊,故人何在?碧波夜月之下行船,天地空旷而茫茫,思乡之情,切切难忘。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念及乡愁,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篇7:西江夜行阅读答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4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9.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西江月:词牌名
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C.说:通“悦”,高兴
D.见:通“现”,出现
10.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参考答案:
9.C解析:此处的“说”意为“谈论”。
10.A解析:盛夏月夜图。
篇8:《西江怀古》译文及赏析
《西江怀古》
唐代: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篇9:《西江怀古》译文及赏析
魏帝:即曹操。
魏帝缝囊:三国时,魏方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
苻坚投棰: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篇10:《西江怀古》译文及赏析
长江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曹操缝囊填江就像一出闹剧,苻坚投鞭断流更是无知与荒唐。
江上渔歌阵阵,沙鸥嬉戏翻飞,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
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
篇11:《西江怀古》译文及赏析
人们常常不知道为什么登高望远、咏史怀古的诗歌总要带上一股浓浓的愁绪,仿佛凭吊历史古迹,眺望莽苍景色必然要“惆怅”。从陈子昂那首《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到苏轼那两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似乎让人读来浑身上下都裹了一层悲凉。
也许,登高极目时,总会让人感到宇宙的浩瀚与自然的阔大,从而感受到“人”的渺小。凭吊古迹时,总会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从而感受到“我”的短暂。所以,在时间与空间面前的悲哀、孤独、失落,是人类一种共同的心理感受,它从古到今笼罩着那些敏感的诗人,使他们一登上山峦楼阁,一看见遗址陈迹,就会从心底里透出一种哀伤悲凉的感慨。
杜牧这首诗就是在浩荡的大江面前生出来的无限感慨。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就是那位智谋极高、财富极多,进而运筹帷幄、退而泛舟江湖的范蠡,如今又何在呢?还不是一抔黄土、化为清尘了吗?只能让人千载之下感到寂寞而惆怅。江上的好风依然在吹,但曹操享受不上,苻坚享受不上,范蠡享受不上,却都付与了往来江上的商人。惟有长江依然是长江,它千百年来仍是上连巴蜀汉中,下接潇湘吴越,汹涌时惊涛拍岸,叠浪如山,平静时水光接天,明如平镜。
人在宇宙与历史之中永远是一个匆匆过客和一粒小小沙砾,除非缩于蜗角,坐井观天,才能获得夜郎自大的满足,否则就永远会感到存在的悲剧意味。诗人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思索一些常人不愿意思索的问题或觉得不必思索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比常人更多地品尝到人生的悲哀。正像杜牧另一首咏史怀古诗《江南怀古》所说:“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两句的潜含意义。其实,诗人是在叹息,纵然像秦始皇那样使“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一统帝国的伟人,如今又安在呢?井邑山川却仍然是老样子,并不因为一两个伟人而改变。杜牧另一首《题敬爱寺楼》里说:“独登还独下,谁会我悠悠。”这“悠悠”就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悠悠”,并不是《诗经》中“悠悠我心,青青子衿”的“悠悠”。冯集梧注引《淮南子》:“吾日悠悠惭于影”,也是对的;日影是时间的标志,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之前,有谁能不惭愧自己的短暂生涯?在高楼远眺,又有谁能不怅叹自己的渺小?
《三国演义》开篇的一首《临江仙》,有几句是“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其中的苍凉正是“人”对生存意义的困惑。同样,当读杜牧《西江怀古》时,便不由感到这个诗人当时眺望长江、缅怀古人,心里一定也在想人在无垠的空间与无际的时间里那尴尬的处境。
诗歌里有几类主题常常是老生常谈地被人反复吟咏,像什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爱情与友谊),什么理想与事业,什么山水自然的美丽等等,千人道过来,万人道过去。人生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与宇宙的永恒、自然的阔大,也不知道有过多少诗歌写过这个主题,像《古诗十九首》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都是这一主题的咏叹调。可是,为什么诗人总是乐而不疲地反复咏哦,而读者总是不觉其烦地愿意捧读呢?这是因为这个主题永远牵动着人类心灵深处的.一个暗结,即“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活着就是要建功立业,那么当他生命结束化为黄土之后这功业又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人存在于世不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他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人生如果是一场戏,那么每个人似乎都成了牵线木偶式的傀儡。人生如果不是一场戏,那么表现了一番身手之后又由谁来评是说非?人生为什么只有百年之期,而宇宙却为什么永世长存?自人的角度看宇宙,那似乎是一个永远解不尽的巨大的谜,而从宇宙的角度看人类,是不是会觉得人类像忙忙碌碌的蚂蚁或不知春秋的蟪蛄?于是,这个主题在人们心中就成了一个“原型”,每当这一原型出现,人心都会发生共鸣,因为古人也罢,今人也罢,东方人也罢,西方人也罢,都有着这么一个心灵共震频率。
所以,当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西江怀古》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篇12:春之怀古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春之怀古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 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亊:在!《诗经》之前,在 《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并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壤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去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释】 ① 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停留。湮远:久远。
1.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像。请仿照丰面的示例,在文章第②节中找出一处来赏析。(2分)
示例:在文章第①节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像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答:
2.文章第⑤节中,把“鸟”比喻为“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哪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3分)
(1) (2) (3)
3.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于(6务)
(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2分)
答: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
答: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⑦节,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宇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示例一:第②节中作者把春雷、杜鹃和柳树想像成调皮的孩子,他们惹哭满天的云,斗急了一城杜鹃花,吟出一则则飞絮,把春天的景色写得富有生机,充满童趣。(2分)
示例二:第②节中作者把柳树想像成一个多情的诗人,那纷飞的柳絮仿佛是他吟出的诗句,把 春天写得情意盎然。(2分)
【解析】此题考査对散文的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是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1)蔚蓝 (2)澄净 (3)空旷(每空1分)
【解析】考査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这个比輪的含义,把握天空的特点,联系作者的感情。
3.(1) “攻陷”一般指在战争中某个地方被敌军占領,(1分)! 桃花“攻陷”山村水廓,就把曾经的春天桃花开遍了山村水麻的景象写活了。(1分)(2)运用了排比和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蜂蝶翩飞、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愉悦之感。(1分)
【解析】此题考査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关键是抓住赏析的角度。(1)可以从词语运用上赏折,“攻陷”有拟人的意味;(2) 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赏析。
4.作者笔下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是“春之怀古”,(1分)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1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的遗憾,(1分)以及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1分)
【解析】 此题考査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第⑦节是文章的结尾,理解“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的含意,联系题目中的“怀古”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考生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
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考生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考生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考生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
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考生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考生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阅读理解概括全文的句子题型解答方法
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中有一种是在文章中寻找能够概括全文的句子。一般来说能够概括全篇文章的句子会出现开头第一段,中间的某一段或是结尾最后的一段。结尾全文的句子出现在第一段,有开门见山,引领全文,点名文章的中心的思想作用,出现在中间一段能够承上启下,过度转折的作用,而它出现在最后一段则有概括全文,阐明作者主旨的作用,还有收尾呼应的效果。
★ 《咸阳怀古》阅读答案
★ 《全球化》阅读理解及答案
★ 窗花阅读理解及答案
★ 《老王》阅读理解及答案
★ 还债阅读理解及答案
★ 赤壁阅读理解答案
★ 咏雪阅读理解及答案
★ 《雨》阅读理解及答案
★ 《不是苛求》阅读理解答案
★ 黄果树瀑布阅读理解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