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议:20余名大学生“昼耕夜读”,华科大劳动教育这样开展

2023-07-05 21:06:35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胡心怡 刘乐平 顾雨晴

通讯员 王博


(资料图)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7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第二期耕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顺利结束。6月27日至7月4日,该学院20余名2022级本科生前往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榔树园村芗舍里,开展耕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践学习中同学们“昼耕夜读”,“耕”包含了除草、劈柴、搭花架、磨面、浇水、施肥、炒脾墩儿等农活;“读”包含诵读劳动的哲学经典,观看红色电影,听哲学讲座。这样的耕读学习是哲学学院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必修课,学生学成后可修得2学分。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第二期耕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从手忙脚乱到得心应手

6月28日下午,师生们开始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第一天分配给大家的任务是搭豆角架。听起来容易的任务步骤可不少:首先要找到豆角的苗,在苗旁挖一个坑,把杆子插进去,底部两根杆子搭成一个三角形,上面有一根杆子横过来连接一整排架子,这样三根为一组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豆角架。

同学们在基地带队老师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搭建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然而实操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我掌握不好力道,为了方便藤蔓缠上去就要让架子离豆苗近一点,但这样就很容易把豆苗锄断。”哲学学院学生游思宇感叹。在重复多次锄坑劳作后,周芊很快掌握了一些锄坑技巧。

大多数同学和周芊一样,刚开始劳作时进展并不顺利。“有一些同学害怕虫子,还有植物的尖刺和蛇这类动植物,这些恐惧在我们种田除草的时候都会有所出现。” 哲学学院学生简万超说。但同学们逐步克服这些恐惧,积极投身到劳动中。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学生开展劳动活动

除了除草、播种、浇水等田间劳作,他们也参加了地方特色农业生产活动,制作山西特色菜“炒脾墩儿”。这个经历就让周芊印象深刻,“这是山西的特色面食,对肠胃有好处。”周芊介绍,“将面揉好切成小小的面剂子,再把观音土敲碎,这些土要敲得很细,过筛之后和面团放在锅里一起炒,把芯炒干变脆就可以出锅。”但她告诉记者,这道地方美食的制作过程并不轻松,敲土是个很费体力的活,需要几个同学轮流去敲,炒的时候会有土和面团炸出来,制作时要用锅盖挡住以免受伤。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学生开展劳动活动

“芗舍里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是进行耕读教育的沃土良田。”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敏说到。他表示,哲学学子应当回归土地,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用劳动改变世界,建功新时代。

劳动教学结合,深化专业理解

晚上,同学们并未因白天的劳作而叫苦叫累,而是以好学求知的态度投入到夜读活动中去。晚上诵读由华中大哲学学院与谦益农业相关专家合作编写的耕读教育资料汇编。28日晚上,首次劳动哲学经典研读活动准时开始。徐敏教授首先带领同学们一同学习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然后带领同学们研读了《资本论》第一章的部分内容。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学生晚上诵读

接下来几日学习中,同学们还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思想家、革命家对劳动、农业等问题的经典论述,以及以《诗经》《孟子》《陶渊明集》等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品中描写耕读传家、歌颂勤劳节俭精神的篇章。同时,他们还在学院指导教师与基地带队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耕读日志,撰写实践报告并进行答辩。

“哲学离不开实践,我们晚上学习的哲学经典和白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我们读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作就能很好地启迪我们,让我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7月2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经典后,周芊如是说。

耕读活动中,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老师上课时曾跟我们讲到‘盈科而进’,之前我对这个成语没有直观感受。但我们在给田里浇水时看到,水会把一个坑填满之后,慢慢往下流,到另外一个坑填满。”简万超说。他联想到学习也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慢慢往前走。

耕读实践教育活动帮助青年学子及时了解世情、社情、国情、民情,确立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信心,化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行动。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