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市科协公布了
2023年广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资料图片)
增城沈燕芬光荣上榜
成为2023年
广州市20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
沈燕芬是增城石滩人,先后获评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广东省乡村工匠中级工程师、2022年广东省十大最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广州市增城区劳动模范,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十五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
深入农村一线
潜心推广农机化技术和管理
自返乡以来,沈燕芬深入到农村一线,做服务,做调研,学习操作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潜心推广农机化技术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制定项目运行机制和体系,把控项目节点,制定工作计划,有组织性实施整村推进项目。
在沈燕芬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合作社从过去几个农机手发展成为30余人的团队;从过去提供单一农机服务变成“农机+农技+农事”多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过去传统农机合作社转型升级为农机专业联合社、服务联合体,再到今日的增城区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合作社的管理机制日趋完善,业务更多元化,团队也日益壮大。
其团队先后获评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广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广东省机收减损明星合作社,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等。
促进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盘活农村闲置田地
返乡后的沈燕芬,跟着农民群众学手艺,操作起拖拉机、收割机等。在此过程中,她发现村里有不少撂荒地、低洼地、蕉田地、旱地,有的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有的因无序种植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还有部分低洼低产田长期荒废。
于是,沈燕芬结合自身已有的农业机械装备与技术,调动各种大型农机具进村,实行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和复耕举措,并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机械作业模式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种植水稻,改良土地质量。
此举有效盘活了近2000亩的农村闲置田地,带动了4个村庄村民年度增收超120万元。与此同时,沈燕芬及其团队在增城区、黄埔区协助盘活超3000亩的低效利用土地。
规模化整合农机农资
创立广州首家农机联合社
机械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农服组织普遍规模小,服务范围窄,信息不对称,追求全能而非专精,缺乏竞争力和规模,市场化运作的意识较低,无法满足现在市场的大需求,也制约了行业进一步发展。
意识到这一点后,沈燕芬联动石乡农机、西境农机、远明农机、辉记农机、增联农机等本土5家农机合作社,成立广州市首家农机联合社,并在规模带动、整村推进社会化服务领域开启了创新模式,在平衡村民、土地、村集体、服务组织各利益体的关系下,构筑了一套社会化服务各利益体联结机制。
仅2021年,她就带领团队完成了6个村的水稻收割秸秆还田项目推进试行工作,联合社年度服务面积超100000亩次。
搭建服务体系
打造专业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
自担任区农业生产托管运营中心承接主体以来,沈燕芬在传统农机服务业务的基础上,构筑区—镇街—村三级服务协办体系,搭建农村基层网络,致力于构建为农服务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
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的整合以及精准匹配,为党和政府提供惠农政策宣导、项目落地、政府事务代办等农业生产服务,为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提供业务订单、供应链集成资源、维修保养技术强化培训、新技术推广应用、金融保险等农业生产协办服务,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机服务、农业技术咨询、农资统购、作物统销等一站式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充分运用新媒体
拓展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
“老一辈在拖拉机上经营了大半辈子,有着过硬的实操技术,年轻人的加入,更多的不是技术层面的突破,而是经营思维和格局理念上的创新。”沈燕芬表示,以老一辈的硬核技术+年轻一代的新思维,可以为这个传统的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返乡创业新农人,沈燕芬组建了自己的新农人团队,其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短视频趋势,以网红女农机手为品牌IP,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输出现代农业新风貌。
与此同时,自主开发了“增城农特产馆”小程序,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并注册多个商标品牌,逐步发展本土丝苗米特色品牌。
接下来
沈燕芬将以
“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联合体的
产业链整合发展模式
继续聚焦农业综合服务的示范带动
把小农户
引入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轨道
实现节本增效、增产增收,共同致富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陈颖诗
编辑:刘樱洁
责编:陈婕妮、林汝嫦
审核:朱卓东、张慧芳